黄国民

籍貫地區

閱讀更多

{{ item_title }} Close Menu Open Menu Font Size Word Spacing Line spacing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黄国民知識圖譜

搜尋 搜尋知識圖譜:
跑圖位置

人物詳細資料

標題 (Dublin Core)
空間跨度 (Dublin Core)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华亭镇园头村
貢獻者 (Dublin Core)
王婷婷、黄凯文
主題 (Dublin Core)
兴化
時間跨度 (Dublin Core)
1935
頁面開始 (Bibliographic Ontology)
418
頁面結束 (Bibliographic Ontology)
423
頁數 (Bibliographic Ontology)
6
引證 (Dublin Core)
馬來西亞興化群賢錄 The Malaysia Henghua Personalities
DNA校驗碼 (Friend of a Friend)
所基於 (Friend of a Friend)
內容 (Bibliographic Ontology)
黄 国 民

黄国民,1935年6月出生于福建省 莆田市城厢区华亭镇园头村,是马来西 亚第一代华人。由于战火连连、日本侵 略军抽取高税率、匪徒活动猖獗,导致 在园头村的生活异常艰难。他的两个姐 姐、一个哥哥和弟弟,皆因病过世。存 活的他则面临三餐不继,偶以自家种植 的番薯充饥的苦境。当时,守寡的母亲 不堪以黄国民的安危做赌注,因此把他 寄托给刚好从马来亚回乡、欲接送其家 人南渡的叔叔黄亚朗一起离开。1947 年,叔叔带领他们一行人从涵江坐海船 至厦门,再乘坐货船南下马来亚。


南渡之路辗转多地
从厦门上船后,黄国民足足在海上 漂泊了一个月之久。货船在香港装卸货 物之后,途上又逗留其他码头,最后才 抵达新加坡。他在圣约翰岛(St. John Island)上被隔离二到三日后,才得以在“克里福码头”(俗称红灯码头)1 (The Clifford Pier)上岸。经过漫长 的时间及辗转多地的路程,黄国民在上 岸后只在新加坡待一晚,便于第二天晚 间,乘坐火车到达加影,开始了在吉隆 坡定居生活的日子。


黄国民从小在园头村国民学校接受 正规教育,南下前就读五年制第九册。 来到加影之后,他继续在加影华侨学校 上课。由于在家乡没有上英文课,黄国 民只好从第八册课程开始学习。他在华 侨学校仅仅上了半年的课,又逢1948年 6月马来亚联合邦英国殖民政府颁布紧 急法令后,学校被迫停办,黄国民也因 此失去了求学的机会。


为 了 维 持 生 活 , 黄 国 民 开 始 打 工,14岁时还曾与陈春德(云里风) 一起在橡胶园除草,后来在云里风父亲
1从前码头挂了红灯笼,以告示船舶和车夫码头的所在,俗称“红灯码头”,是许多南渡移民的首 个登岸地点。
的米粉厂工作,一年后学修理脚车至当 头手。他也曾在巴士站任洗车工人,而 后获得机会投入巴士驾驶员的行业,并 维持十年的光景。驾驶巴士约十年后, 黄国民进山区当一年的算账员,出山后 与友人合伙经营轮胎复新厂,自己也在 蕉赖路开轮胎店,最后与亲人合营宝丽 板、石油化工,生活有些进步。


坚持写稿开办乡音班


黄国民富有创作才华,尽管投身于 不同行业,他仍然坚持日常文学创作。 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擅长创作古体诗, 并在雪隆兴安会馆教了十多年乡音诗歌 民谣朗诵。


充当驾驶员的时候,工作时间为工 作二日后,即有一日休息。由于一周内 至少有两日休息的充裕时间,黄国民养 成了写稿的习惯,曾经把稿件投到《世 界少年》杂志、《中国报》、《星洲日 报》、《南洋商报》等出版物。他忆述 第一篇发布于报馆的稿件《猴子的恶作 剧》是通过《星洲日报》刊登,获得五 块钱稿费。当时的五块钱对他而言,价 值非常高,当晚即和云里风吃宵夜,大 黑狗啤酒一瓶一块六角,炒面一碟一块 两角,雀跃心情难以名状。


1974年之后,黄国民开始活跃于 雪隆兴安会馆。他在2003年与时任雪


黄国民先生全家福
身兼牙医与企业家身份
黄国民长子黄震宵毕业自新大 牙科,现为全民牙科总裁
2余经仁编:《立化恩·立化情》,新加坡:梁环清教育基金会、立化中学咨询委员会,2018年。


隆兴安会馆会长陈春德和郑桂珠一起开 办“乡音回绕(兴化语班)”,至今已 经步入第17个年头,2004年还别开生 面主办了“兴化语讲故事与诗歌朗诵比 赛”,堪称创举。对于马来西亚兴安文 化的建设,黄国民应记上一功。如今, 他是雪隆兴安会馆名誉会长、乡音回绕 班顾问及乌鲁冷岳兴安会馆名誉会长, 尽自己的绵力来回馈社会。


长男叱咤新加坡企业界


黄国民33岁时与同为兴化人的元 配妻子龚秀英成婚,与之育有一个儿子 和三个女儿,其长子黄震宵尤其值得一书。生于1968年,从小就显露远大抱负与才华。黄震宵就读于半山芭公民小 学,修完五年级后,为了寻求更好的学 习环境,他自觉提出转至新加坡就读, 先后在新加坡立化小学、立化中学、华 中初级学院完成学业。




从小浸润于中文环境,初转入新加 坡学校时,对英文的掌握是黄震宵面对的 最大挑战。由于新加坡学校的英文水平 高,因此他必须从五年级读起。经过数年 发愤图强,黄震宵凭借优异成绩进入新加 坡国立大学修读牙医学。“立化是特选中 学,在学校四年学习过程中,让我有机会 掌握双语、学习中华文化,给往后的事业 发展打下牢固基础。”2谈及新加坡教育 对他的影响,他如是指出。


黄震宵在1992年毕业自新加坡国 立大学牙医学系,先后在政府医院与私
全民牙科的医生团队


人牙医所工作。他于1996年11月开始 独自创业,成立“全民牙医所”,在短 短十数年时间实现从牙医到企业家身份 的转换,把全民牙医从一诊所一牙医的 规模,发展至现在其业务已经涵盖新加 坡、马来西亚和中国三地。他在新加坡 全岛范围陆续开了70多家门诊分店,在 马来西亚则有多达30家。此外,他也攻 入中国市场,合营牙科医院、诊所和假 牙制造厂。




全民牙科集团于2009年11月在新 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是新加坡最大 的私人牙科保健集团,2015年更一度 跻身《福布斯》年营业额十亿美元以 下亚太两百强企业名单。企业上的亮眼 成就使他荣获许多企业家奖项,包括 2007年9月,获颁新加坡国立大学创宾协会(Business Incubation of Global Organizations)“最佳企业家奖”;2009 年9月,获扶轮社-中小型企业商会“2009 新加坡企业家奖”;2010年12月,获安 永企业家奖(保健服务)。如今,黄震 宵是全民牙科集团(新加坡)有限公司 首席执行官,也是2015年新加坡企业 奖“中型上市公司最佳总裁奖”得主。


人际关系是商管核心


黄震宵在2016年接受新加坡The Peak杂志专访时表示,处理好人际关系 是商管的关键。人尽管是自利的,然而 若不懂得先学会舍得、为别人的利益着 想,那么一个人终不能使自己获益,这 是儒家所倡的忠恕之道。他坦言,此观 念是他就读于立化中学、华中初级学院 时,受到儒家伦理课程的影响所致。
任文教主任期间分享莆田庆元宵由 来,对于马来西亚兴安文化的建设, 黄国民应记上一功


他透露,本身尽管并非出自富裕人 家,但父亲黄国民与母亲龚秀英为了孩 子们做出莫大牺牲,成就了他今天的模 样。同为新加坡国立大学毕业、担任集 团总经理的妻子符秀娟是他非常重要的 伴侣,正因为有她在背后不断敦促他进 步,为他扫除管理、家庭里外上下的细 枝末节,黄震宵才得以一次又一次突破 事业的里程碑。


他希望能够以儒家伦理为信念, 为家人赢得好名声的同时,通过实际行 动孝敬双亲。与黄国民颇有几分神韵相 似,是德才兼备之俊秀。长期受儒家思 想 熏陶 的社 会精 英, 黄震 宵堪 称具 备“儒商”气质。


乡愁的寄托
黄国民在家里除了祭拜祖先,还供 奉观音、关公及大伯公。他强调莆田人 与一般华人不同的过年习俗,实际上年初四才是莆田人的除夕,年初五始正式 过年。
12岁时离开,黄国民苦等36年后终 于有机会回到中国。当时,他一个人踏 上返乡之旅,先从马来西亚乘搭飞机至 香港,然后从香港坐船至厦门。抵达厦 门后他再转乘小车,才得以回到熟悉的 故乡,与离开时没多大变化,依然是相 似的场景。他感慨道,如今两个36年过 去,现时的中国已经与36年前初回到的 时候,衣食住行样样进步,其变化已不 可同日而语。


乡愁,是黄国民的生命议题。马华 作家小黑在《在路上,吃得轻浮》曾论 及:“
枇杷是云里风和好朋友黄国民 的家乡名果,对她有说不尽的喜爱。有
由黄国民带领于2004年举办第一届兴化语诗歌朗诵及讲故事比赛暨兴化语班结业典礼


一年亲戚由莆田来,送黄国民十多颗枇杷,他很珍贵地收藏在冰箱。外出归来,打开一数,咦,怎么少了三粒?他把印尼女佣叫过来问:“你吃了吗?”女佣点点头,认了:“我吃了一粒。”国民再问:“真的只有一粒?”女佣终于承认:“我吃了三粒,太好吃了。”听此一说,黄国民心花怒放,放了她一马。“故乡的枇杷,印尼女佣也会欣赏,魅力实在是无法抵挡的。”他满意地说。3


黄国民对故乡的思念不仅仅是内心的感受,而是融入日常生活里,透过微小事物如水果投射出来。


虽然黄国民已在马来西亚定居,不过他对家乡公益事业关怀备至,包括鋪桥、造路、建校舍等。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了庆祝家乡园头小学七十周年校庆,他与同乡们一道走家串户,筹建一座三层校友楼(绿洲楼);2001年,园头中学为改善教学设施,拟建一座四层综合楼,因资金欠缺,导致工程
中断两年时间。黄国民闻讯后又与陈春德、陈金凿等人在雪隆一带筹募,数月时间成功筹集40多万元人民币。这座综合楼终于在2005年秋落成。


黄国民的乡愁以及对故乡建设发展的奉献,无碍他身为马来西亚公民的身份认同。这种五味杂陈的生活历程充分展现马来西亚一代华人的特殊精神面 貌。
(王婷婷、黄凯文合撰)
3小黑:《在路上,吃得轻浮》,台北:酿出版,2012年,第149页。
Key Words (A vocabulary for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
 
 

Other Media